家访#
过完春节,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,沪上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家访。但是,多位班主任表示,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。
家住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说,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,希望节后抽个工作日的晚上前来家访,朱女士当即回复“不方便”“有事可以电话聊”
在教育体系里,家访一直被当作家校沟通的关键桥梁。班主任通过家访,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与成长背景,进而更好地因材施教。但近年来,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的情况频繁出现,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深入思索。
寒假本是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好时机。班主任期望通过家访,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,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,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。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,各种拒绝理由接踵而至。有的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,称假期也在加班,实在抽不出时间;有的担心孩子在老师面前会紧张,影响交流效果;还有的觉得现在通讯发达,有问题在手机上沟通就行,没必要进行家访。
带着这些问题,我们分别采访了几位老师和家长。某中学的李老师无奈地说:“我特别理解家长们忙,但家访真的不一样。有一次去学生家里,我看到孩子的学习环境,就明白他为什么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了。这些情况在电话里是很难了解到的 。” 李老师还提到,自己精心准备了学生在校的详细资料,满心期待能和家长深入交流,结果却被拒绝,这让她很受打击。
一位拒绝家访的张家长在采访中表示:“我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,假期也有各种杂事,实在腾不出时间。而且孩子本来就内向,我怕老师一来,他更放不开。” 不过,张家长也承认,有时候在手机上和老师交流,总觉得有些问题说不清楚。
从家长的角度来看,工作繁忙确实是一大难题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,很多家长为了家庭生计奔波忙碌,假期也难以完全放松。但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,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,面对面的交流往往能发现一些线上沟通无法察觉的问题。担心孩子紧张,这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关注,但适度的紧张并不一定是坏事,反而可能让孩子更加重视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表现。至于认为通讯发达就无需家访,这其实是对家访意义的误解。家访不仅仅是传递信息,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,能让家长、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深厚的信任。
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说,家访遭拒也会影响工作的开展。他们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,在制定教育计划时可能会有所偏差。而且,多次被拒也会打击班主任的积极性,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不被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