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票房炸裂,申公豹的口碑逆袭成了全网热议的话题。曾经人人喊打的“反派”,如今成了观众眼里的“社畜代言人”,甚至有人喊出“天庭欠申公豹一个道歉”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太乙真人这位“纯善天花板”的意外翻车——明明为哪吒倾尽所有,为何他的口碑不升反降?这背后,或许藏着比电影更深层的现实隐喻。
太乙的“善”,为何成了观众眼里的“原罪”?
在传统故事里,太乙真人是标准的“神仙暖男”:他送法宝、救徒弟、舍命抗天雷,甚至为哪吒赌上修为,几乎挑不出错处。可到了第二部,观众却开始质疑:他的“好”,是否只是因为他“有条件”?
论出身,他是元始天尊的“关系户”,十二金仙的最后一个名额内定给他,哪怕他喝酒误事、能力平平;论资源,他随手就能拿出顶级法宝,而申公豹拼死拼活只能攒下6颗“血肉丹药”;论命运,哪吒能逆天改命,背后是李靖夫妇的托底、太乙的舍命相助,而申公豹连黑化都透着卑微,偷灵珠像极了普通人熬夜考证书。
观众突然发现:太乙的“善”背后,是天庭体制的偏爱。他的成功,更像是“既得利益者的理所当然”,而申公豹的悲剧,才是普通人“努力却无果”的残酷写照。
“一视同仁”的神仙,为何成了“虚伪”的标签?
太乙对申公豹始终称一声“师弟”,看似包容,却从未真正理解他的困境。申公豹百年苦修无人问津,太乙却因师父偏爱轻松拿到灵珠任务;申公豹为晋升被迫替大师兄干脏活,太乙却能躺平喝酒、坐享其成。这种“无差别的善意”,在观众眼里反而成了“高高在上的施舍”——他从未质疑过体制的不公,甚至成为规则的一部分。
更扎心的是,当申公豹喊出“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”时,太乙的“纯善”显得苍白无力。他代表着“被保护者”的天真,而申公豹的愤怒,才是无数普通人被现实捶打后的呐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