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本校研究生是否容易,这个问题需要结合院校层次、专业特性、个人资源三个维度来分析。用大白话拆解一下里面的门道:

一、院校层次决定竞争烈度
985/211院校:本校生看似有主场优势,实则竞争更残酷。以某985工科为例,本校生考研成功率约30%,但外校生可能不足10%。因为这类院校保研名额多(30%-50%),导师更愿意收保研的尖子生,留给考研的名额本就有限。本校生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差:能提前知道哪个导师今年有招生名额,甚至蹭到往届真题。
双非一本:这里才是真正的"主场优势区"。某省属师范院校老师直言:"我们每年给本校生预留20%考研名额"。特别是文科类专业,老师给重点划题时多少会照顾"自己人"。但要注意医学类专业例外,比如某医学院临床医学考研,本校生反而要和外校生拼笔试硬实力。
二本院校:可能出现两极分化。普通专业可能直接开考研辅导班划重点,但像计算机这类热门专业,反而更倾向招收外校优质生源。某二本院校老师透露:"去年我们计算机专业考研前10名全是外校生,院长专门开会说要打破'近亲繁殖'"。
二、专业属性决定操作空间

医学类:最特殊的战场。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带教时说:"我的研究生必须提前半年进实验室刷试管"。临床医学导师每年可能只有1-2个招生名额,本校生能提前进实验室打工的,基本等同于拿到"准入证"。但要注意口腔、影像等小专业,可能整个教研室就两三个导师,这时候本校生反而容易撞车。
工科类:实验室就是通行证。在985院校,跟着导师做国创项目的学生,考研复试时相当于自带项目经验包。某211自动化专业学生,大二就进实验室焊电路板,考研专业课直接考实验室正在做的PID控制项目。但双非院校要注意:有些导师会把考研名额留给能带来横向项目的企业委培生。
文科类:人情分最重的领域。某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教授直言:"我每年招3个研究生,2个都是自己本科带过的学生"。文学、教育学等专业,复试时主观评分占比高,平时帮老师做过课题、混过脸熟的学生,面试时老师可能多给5-10分人情分。但法学是个例外,五院四系等名校反而更看重法考通过率等硬指标。
三、隐性规则与潜在风险

本校最大的优势其实是"容错率":初试差几分可以找院长签字特批,复试前能直接去导师办公室"喝茶聊天",调剂时招生办老师可能优先捞本校生。但这也可能成为陷阱:某双非院校学生考本校计算机专业,研二才发现实验室设备比本科时还落后三年;更有985学生坦言"考本校后后悔没去更好的平台"。
建议:本校考研是条捷径,但要警惕成为"舒适区囚徒"。医学类建议死磕本校,工科类可结合实验室资源决策,文科类重点经营导师关系。最关键的是想清楚:你究竟想要的是学历镀金,还是学术突破?前者选本校稳妥,后者建议往外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