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词在我国有着极高的文学地位,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宋词:
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
宋词在现代流传极广,它既可以“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”为社稷为江山;
又可以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既有心声也有哀怨。
为什么一定要多读宋词,不单单因为每段词的背后,都凝练着一段珍贵的岁月,
更蕴含着词人的无限智慧与哲思,从中见天地,见别人,见自己。
好的宋词,足以让我们的内心柔软,让生活丰盈,让人生总能多一种可能。
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宋词的两位代表人物——济南二安。
一安为千古才女易安李清照,一安为词中之龙幼安辛弃疾。
一位是婉约词宗,一是豪放词魂;
两人彼此交错,互生互长。天生的缘分,词中龙凤,当他们邂逅,便铸就了宋词的两大高峰。
众所周知宋朝词人,论成就则多以苏东坡和辛弃疾为首;
而女词人中的翘楚则非李清照莫属!
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祯曾在《花草蒙拾》中感叹:
“婉约以易安为宗,豪放为幼安称首,皆吾济南人,难乎为继矣。”
李清照与辛弃疾成为了文学史上罕见的性别不同、年代不同、风格不同的“超级组合”——“济南二安”。
婉约的易安,也有豪放的时候:“天接云涛连晓雾,星河欲转千帆舞”,何等豪情壮志!
豪放的幼安,也有婉约的一面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,让人黯然神伤!
李清照回忆少年时代的元宵节盛景:“铺翠冠儿、捻金雪柳,簇带争济楚"(《永遇乐》);
辛弃疾也在元宵节看到了相似的辉煌:“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”(《青玉案》)
作为“济南二安”的故乡,济南出版社特别出版了一套“二安词传”,情怀满满,匠品匠心。
两本书不但封面还原了两位词人的性情,内文页页惊艳,随读随感,指尖染风雅,古韵安流年。
这套二安词传包含《雪里春信李清照》与《仗剑千年辛弃疾》,全书文风优美,画面感强,仿佛一部纪录片让人轻松获得沉浸式阅读体验。
作者通过不一样的角度,从历史大背景入手,还原有血有肉、敢爱敢恨的李清照和辛弃疾。
书中配画韵味风雅,通过宋代画作,让人感受到词坛双璧彼时心境,更感受到一个诗情画意的“风雅"宋。
爱读书、爱宋词的人,定然不能错过这套《二安词传》。
一、李清照:千古才女,婉约易安
也许很多人都知道,她自小拥有公主的命,却活的像一个骑士。
李清照自号“易安居士”,取自“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”。这是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里的片段,
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,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”。
也许相比于男性,李清照在那时更需要的是安定,尤其是在那个男权的时代,哪怕只是一个容膝之地也足矣。
可她坎坷不平又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,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安宁,又谈何容易?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——《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》
出生于书香门第,往来于鸿儒之间,年少时的李清照便初露锋芒,才学和胆识惹众人艳羡。
16岁那年,她回忆起一次在溪边亭中玩耍的经历,也许是傍晚的景色太迷人了,也许是那天的酒太香太浓了,以至于她玩的太开心,竟忘了回家的路。
那时候的她天真烂漫,无忧无虑。生活对少女的她来说无非就是一场东京梦华。
18岁的时候,李清照顺利嫁给了赵明诚。两人门当户对,两情相悦,又难得志趣相投,他们常常切磋诗文,砥砺进步,实属人间美事。
公元1127年,金兵入侵中原,李清照夫妇也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。路过乌江时,她想起宁肯血洒乌江,也不愿临阵逃脱的楚王项羽,便愤然写下这《夏日绝句》。
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——《夏日绝句》
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,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;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,是一种气魄的承载,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。那种凛然风骨,浩然正气,充斥天地之间。
靖康之变后,北宋灭亡,赵明诚也在逃亡中不幸去世……
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、颠沛流离的苦痛。亡国之恨,丧夫之哀,孀居之苦。凝集心头,无法排遣。急风骤雨,孤雁残菊梧桐,眼前的一切,使李清照的哀怨重重叠叠,直至无以复加。
她从一个公主,变成了一个骑士。
病起萧萧两鬓华,卧看残月上窗纱。豆蔻连梢煎熟水,莫分茶。枕上诗书闲处好,门前风景雨来佳。终日向人多酝藉,木犀花。
——《摊破浣溪沙·病起萧萧两鬓华》
写下这首词的时候,李清照已经两鬓斑白了,物是人非事事休,但欲语不一定泪先流。
《雪丽春信李清照》书中配有五十余幅宋代画作,让人感受到李清照彼时心境,更感受到一个诗情画意的“风雅"宋。
外封书名烫黑,荷花深色边烫红金,荷叶采用磨砂工艺。
内封诗词采用压凹工艺,正文纸张选用80g纯质,让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。
真实还原一代才女李清照。
经历了半生流离,满身风雨,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,她反而活的越来越通透了。
晚年的她,虽然经常卧病不起,但内心却闲适了许多。倚靠在枕头上看会闲书,看看门外雨水拍打树叶的景,还有深沉含蓄的木犀花,都令她心情愉悦。
似乎这个时候,她又从一个战士,变回了公主。但这位公主没有居高临下,没有养尊处优,是披着铠甲的公主,是满身伤痕但仍然相信爱与希望的公主。
公主最动人的不是美貌、不是尊贵、不是爱情,是坚韧,是善良,是敢爱敢恨,是不会被生活打倒,是心中的火永不熄灭。是真实而坦荡,过独具一格的人生。
二、辛弃疾:词坛飞将,豪放幼安
曾经有评价辛弃疾是“史上最能打的文人”,是“大宋第一真男人”。
21岁就当上带头大哥的辛弃疾,曾带着两千多号小弟,在金人的地盘上起义抗金。每天不是打架,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。
这个“文能比苏轼,武能比岳飞”的“硬核辛弃疾”,你爱了吗!
这个生猛的宋朝版赵子龙,在他威名震天下的时候,才只有23岁。
但重归南宋后,他每天都希望北伐收复失地。即使他不断上奏,对于朝廷来说,也始终只是个“归正人”。无法得到信任和重用的他,一腔热血写下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。
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,沙场秋点兵。
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
因为他的壮志难酬,中国少了位定江山的将军,多了位豪放派的词人。
公元1207年的一天夜里,悲伤的气氛弥漫在稼轩居的周围。
一位病重的老人躺在床上,呼吸急促。老人生命垂危之际,好像心里还有一段未完成的使命盘旋在心头,久久不能释怀。
突然间,这位老人坐了起来,口中大喊:“杀贼!杀贼!杀贼!”
喊完便重重倒下,溘然长逝。
这临死前还想着“杀贼”的老人,便是刚刚我们说的辛弃疾。
老病那堪岁月侵。霎时光景值千金。一生不负溪山债,百药难治书史淫。
随巧拙,任浮沈。人无同处面如心。不妨旧事从头记,要写行藏入笑林。
——《鹧鸪天·不寐》
病势沉沉的辛弃疾写下这阙词,他想珍惜人生最后光阴里的每个刹那,此时光景才真正价值千金。
《仗剑千年辛弃疾》书中同样配有七十多幅宋代画作,真实还原辛弃疾彼时心境。
外封柳树树根描线烫黑,柳叶采用磨砂工艺。
辛弃疾“词中之龙”的称呼虽以文人之名享誉后世,但在他身上我们却看不到一丝文人酸气,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永不枯竭的生命力,与一以贯之的使命感。
我们常常把英雄幻想成铁石心肠的铁人,或是无所不能的超人。
辛弃疾的另一面告诉我们,英雄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郁郁不得志。
但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,是因为他们会把这一切扛在心中,为永不忘的家国情怀,以“男儿到死心如铁”的执着,负重选择一条“凭谁问,补天裂”的艰难道路。
三、走近词坛双璧,感受宋氏美学
李清照,一首词、一份情、一世风骨。婉约细腻的笔触,书写着闺阁之愁、家国之恨。
辛弃疾,词中之龙的义胆忠魂心系国家,金戈铁马,壮志豪情,豪放的词风尽显英雄气概。
这套书文风优美,画面感强,仿佛一部纪录片让人轻松获得沉浸式阅读体验。
作者独辟蹊径,从历史大背景入手,还原有血有肉、敢爱敢恨的李清照和辛弃疾。
书中配画韵味风雅,通过宋代画作,让人感受到词坛双璧彼时心境,更感受到一个诗情画意的“风雅"宋。
宋词的美,美在爱国热血,也美在儿女情长,词人丰沛的情感,历尽霜华依旧生动。
“济南二安”,不仅是对李清照和辛弃疾词作水平的赞誉,也是济南这座城市的文化骄傲。
优秀的词作将永远流传于世,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诗词的魅力。从词人的至情至性中,找回心灵的温度,与词意相通,照见自己的人生。
易安词依然珠圆玉润,幼安词依然龙光璀璨。
捧卷在手,好不恬雅,一茶一盏一卷书,一字一词安流年。
无论是独自赏悟,还是赠予亲人挚友,都是一份足够彰显品位的礼物。
简单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