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大米价格普遍下行的当下,日本却成了“异类”。2025年1月,日本大米价格如脱缰野马,同比暴涨超80%,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全球关注。
米价飙升:数据背后的惊人反差
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,1月东京都地区5千克一袋的越光米报价4185日元(约200人民币),较去年同期上涨71.5%。截至1月27日当周,日本大米平均零售价较去年同期飙升82%,达3688日元。而国际市场上,去年7月国际米价下挫近18%,此后一直徘徊在2022年以来的低位。亚洲基准泰国白米批发价本周更是跌至2022年以来最低,越南5%碎米出口价比2023年11月高点下跌40%。全球大米因供应增加价格下跌,印度的创纪录储备及越南丰收预期都在打压米价,日本米价却逆势孤立上涨。
背后谜团:供应与消费的矛盾
日本长期奉行农业保护主义,大米自给率达100%,基本不进口大米,供需结构脆弱。尽管2024年曾报告雨水短缺,但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表示去年大米收成反而改善,排除了生产量不足问题。虽有观点认为2023年收成不佳和游客涌入致大米短缺,但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总体稻米收成处于平均水平,游客对大米总体消费量影响微乎其微。供应未现大缺口、消费未大爆发,米价却跳跃式上涨,种种迹象指向“人祸”。
根源剖析:政策僵化与金融亏损
日本农村社区选举影响力大,政府长期保护国内稻米生产商,20世纪90年代末对稻米征收高达778%的进口关税,导致稻米交易市场僵化,面对供需波动,消费者无缓冲空间。新冠时期大米需求下滑,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其他作物,疫情后需求激增,政府却迟迟未开放进口,致市场供不应求,2024年大米储备创新低,引发消费者抢购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4年6月,日本最大的农业银行农林中央金库因持有外债巨额亏损,截至去年6月30日季度净亏损4130亿日元,预计截至今年3月财年累计净亏损1.5万亿日元。该银行股东包含日本农业合作社(JA)等,负责大米购销的JA有大量资金存于该行。去年8月,农林中央金库因亏损计划从成员合作社筹集更多新资本,这让民众将米价上涨与之联系起来。
面对困境,日本政府决定出售21万吨紧急储备大米(约占年消费量3%),3月初还将招标15万吨大米并于中旬交付。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强调,日本须改革农业政策,增强农业框架复原力,否则保护主义政策和孤立市场区隔将难以应对气候变化与市场压力,这一问题或许还涉及更广泛的政治层面。
日本米价暴涨,不仅关乎民众餐桌,更折射出其经济政策与社会结构的深层问题。未来,日本能否破解这一困局,值得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