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去!”章子怡在《演员请就位》第三季的严厉斥责,迅速登上热搜榜首。面对张嘉元在表演考核中多次出现问题,却反复强调自己是“偶像”的辩解,这位三金影后的愤怒,就像一把手术刀,直接划开了影视行业虚假繁荣的表皮。

在这场失败的表演案例中,19岁爱豆张嘉元展现了当代流量演员的常见问题:不执行剧本,不按导演的要求进行表演,不真诚的态度。被批评时用“偶像包袱”作为挡箭牌。这种将职业身份当成免责理由的行为,暴露了流量经济带来的畸形现象——当“人设”比演技更重要,演员的专业标准自然崩溃。
行业乱象:流量至上,专业退让

这种割裂在影视圈已经成为常态。有的选秀明星拍哭戏用眼药水,有的女团成员拍古装戏全程用替身,更不用说大量的“12345”数字台词现象。

据横店群演工会统计,2022年有47%的流量演员无法完成基本走位,需要导演详细指导。这种普遍的失职,正是资本短视造成的恶果:经纪公司用短期的培训班代替系统的训练,平台方用数据热度代替专业的评估。
行业反思:专业主义的回归

行业正在经历痛苦的价值回归。金鸡奖连续三年将最佳新人奖颁给科班出身的演员,正午阳光等头部制作公司明确拒绝“数据艺人”。

陈凯歌在节目中的点评一针见血:“观众不傻,手机上的点赞不能换成电影票房。”这让人想起四年前鹿晗《上海堡垒》的惨败,3.6亿投资换来2.9分评价,证明没有专业支撑的流量终将失败。
偶像转型:流量与实力并非对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