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15日,全球科技圈被一则消息引爆:OpenAI董事会一致拒绝马斯克提出的974亿美元收购要约,CEO奥尔特曼更直接评价该提议“太荒谬”。这场商业博弈的背后,折射出AI行业的核心矛盾——技术控制权与人类福祉的平衡。
使命冲突是首要原因。OpenAI自2015年成立便以“确保AGI造福全人类”为核心理念,而马斯克近年成立的xAI公司试图通过商业化加速技术垄断,与其初衷背道而驰。法律争议同样关键:OpenAI非营利母公司的特殊架构使其不受股东利益约束,而马斯克曾起诉其违背非营利承诺,此次收购被视为进一步干预的尝试。此外,资本博弈暗流涌动——微软已注资数十亿美元,软银400亿美元投资谈判正在进行,接受收购意味着颠覆现有合作生态,可能引发投资者集体抵制。
奥尔特曼与马斯克的“恩怨升级”更将矛盾推向台前。这对昔日联合创始人已彻底决裂,奥尔特曼讽刺马斯克“97.4亿美元收购推特”的商业化决策,马斯克则回击称其为“骗子”。两人的分歧本质上是开源共享与封闭控制的技术路线之争。

中国AI的崛起:从跟随者到规则挑战者
当OpenAI与马斯克陷入缠斗时,中国AI产业正悄然重构全球竞争版图。
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形成双重驱动。百度“文心一言”、阿里“通义千问”等大模型已迭代至4.0版本,参数规模突破万亿级,医疗、金融等垂直领域应用甚至领先国际。2024年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升级版发布后,政策明确要求2025年核心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,并设立10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芯片与算法研发。
中国首个以“技术向善”为宗旨的AI实验室DeepSeek引发关注。其发布的“天枢”大模型采用开源共享模式,核心代码向高校开放;内置“价值观对齐模块”实现伦理先行,既规避了OpenAI转型营利引发的争议,也为中国参与全球AI治理提供了新范式。

未来推演:中美AI竞合将走向何方?
技术路径正在分化。美国资本驱动下的巨头垄断可能加剧技术壁垒,而中国“国家队”与市场企业并行的模式形成多元创新生态。全球治理博弈也进入新阶段:联合国启动的《人工智能伦理公约》谈判中,中国提出的“共治共享”原则获多数发展中国家支持,DeepSeek等机构的非营利探索或成平衡商业与公共价值的关键力量。
结语:AI时代的权力重构与人类选择
OpenAI拒绝天价收购的背后,是一场关于技术控制权的终极博弈。中国AI的崛起不仅在于技术突破,更在于探索一条不同于硅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当DeepSeek们开始定义新规则,全球AI竞争已从“技术领先”升级为“价值引领”。谁能平衡商业利益与人类福祉,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。